明朝小官人 第117章 一百一十七(2/3)
上朝廷发行没有严格规划和把控,很快贬值。不管朝廷怎么努力补救,甚至于一度下令禁止银两用于市场交易,违者重罚,都无力挽救纸币大幅度贬值的现象。
民间老百姓们都不爱使宝钞,货栈掌柜不敢收宝钞,大明朝费心发行的宝钞,成了鸡肋。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宝钞一贬再贬,都快憋屈死了。
李绮节知道,杨天佑怀里肯定藏有大明宝钞。
杨天保急急把杨天佑请到金屋藏娇的小院子里,是为了向他这个以攒私房钱出名的小堂弟借钱。
而据李子恒说,杨天佑此人是出了名的吝啬小气,说起挣钱,他眼光贼亮,胆大包天,油锅里的钱他也敢伸手下去捞。轮到让他掏钱,难如登天。
作为一个名声在外的吝啬鬼,杨天佑肯定舍不得把自己攒的银子借给堂哥养花娘,多半会拿不值钱的宝钞搪塞杨天保。
事实证明李绮节猜的不错,因为在她说出不嫌弃宝钞之后,杨天佑的嘴角抽搐了两下,脸色渐渐有些发青。
周氏连忙道:“都是谁家小娘子?“
五娘子道:“没有咱们李家村认得的人家,不然县里早派人来报喜了。“
周氏松了口气,拍拍心口:“阿弥陀佛,幸好我们家三娘连夜出城,不然官人和我也得担惊受怕。“
五娘子笑道:“三娘是订了亲的,倒是不用怕采选。“小說中文網
周氏点点头,目光不经意间从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身上扫过,又添了件心事。
两人一边说着话,一边往外走,李绮节牵着姐妹俩的手,跟在婶婶周氏后面,装乖巧文静。
孟云晖低头走在母亲五娘子身边,胳膊底下还夹着皮球。
李九冬生怕孟云晖把皮球带走,踮起脚跟,伸手去够皮球上的彩绸带子,嘟着嘴巴道:“孟四哥,还我。“
孟云晖一拍脑袋,歉然一笑,把皮球塞进李九冬怀里。
李昭节忽然劈手夺过皮球,拔腿就跑。
李九冬愣了半天,气得面色涨红,一叉腰:“李昭节!“
气鼓鼓地跟了上去。
李绮节摇头失笑,姐妹俩一天十二个时辰,除了睡觉、吃饭的时候,其他时间就是在争吵、和好、打架、哭闹、和好之间循环往复,也亏她们俩精力无限,能一直这么折腾。
耳边忽然响起一声问询:“三娘喜欢听戏吗?“
声音非常清晰,孟云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到她身旁,和她离得只有几步远。
李绮节心下有些诧异,不动声色退开半步:“什么戏?我只爱听渔鼓戏。“
渔鼓戏是潭州府本地的传统表演方式,开演的时候,艺人竖抱竹筒制成的渔鼓,拍击猪皮、膀胱膜或是羊皮制成的鼓面,边说边唱,唱词大多取材自民间的英雄故事、神话怪谈、传奇。
渔鼓戏唱腔优美,活泼生动,乡土气息浓郁,主要是唱词简单口语化,非常通俗易懂,很符合李绮节这种外来人士的口味。
孟云晖怔了一下,抬眼看向李绮节,面露疑惑之色。
李绮节莫名其妙,大大方方任孟云晖打量,我就喜欢看俗气的渔鼓戏,咋了?
孟云晖摸摸鼻尖,避开李绮节的眼神:“三娘什么时候会说官话了?“
李绮节一时哑然,这才发现,孟云晖是用官话问的,她答的,也是官话。
原来他是奇怪她说话的口音,而不是鄙视她的审美爱好。
她笑了笑,道:“四哥的官话是在武昌府学的?“
孟云晖点点头,看李绮节似乎没有回答的意思,也没接着问,自己岔开话道:“今天是中秋,金家请戏班连唱三天夜戏,三娘去看吗?“
孟云晖说的金家就是瑶江县首富金家,他家祖上不是潭州府本地人,是几十年前迁移到潭州府的外姓之一。金家发达以后,想融入本地的世家圈子,赢得本地人的拥护,每年中秋节都会自掏腰包请戏班子到镇上唱戏。届时镇上分外热闹,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摇着小船去镇上听戏,连县城里的人家也不例外。
戏班子是草台班子,三教九流都有,说书、变戏法、渔鼓戏、唱小曲、南戏、北戏,样样都能来两出,老百姓们爱看什么就演什么,从不端架子,在民间很受欢迎。看戏是瑶江县人茶余饭后最热衷的消遣方式。
李绮节摇摇头:“夜里江风大,我要留在家里陪伯娘祭月。“
孟云晖徐徐吐出一口气,笑了笑,“原来如此。“
像是松了口气似的,加快脚步跟上周氏和五娘子,没再找李绮节说话。
徒留李绮节一头雾水:秀才公,您啥意思?
正自疑惑,宝鹊忽然从前门跑进来,面色惶急:“太太,张大少奶奶来了!“
周氏脸上一僵,扭着二蓝色手绢直咬牙:李乙和李子
请下载app访问,点击下载app
民间老百姓们都不爱使宝钞,货栈掌柜不敢收宝钞,大明朝费心发行的宝钞,成了鸡肋。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宝钞一贬再贬,都快憋屈死了。
李绮节知道,杨天佑怀里肯定藏有大明宝钞。
杨天保急急把杨天佑请到金屋藏娇的小院子里,是为了向他这个以攒私房钱出名的小堂弟借钱。
而据李子恒说,杨天佑此人是出了名的吝啬小气,说起挣钱,他眼光贼亮,胆大包天,油锅里的钱他也敢伸手下去捞。轮到让他掏钱,难如登天。
作为一个名声在外的吝啬鬼,杨天佑肯定舍不得把自己攒的银子借给堂哥养花娘,多半会拿不值钱的宝钞搪塞杨天保。
事实证明李绮节猜的不错,因为在她说出不嫌弃宝钞之后,杨天佑的嘴角抽搐了两下,脸色渐渐有些发青。
周氏连忙道:“都是谁家小娘子?“
五娘子道:“没有咱们李家村认得的人家,不然县里早派人来报喜了。“
周氏松了口气,拍拍心口:“阿弥陀佛,幸好我们家三娘连夜出城,不然官人和我也得担惊受怕。“
五娘子笑道:“三娘是订了亲的,倒是不用怕采选。“小說中文網
周氏点点头,目光不经意间从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身上扫过,又添了件心事。
两人一边说着话,一边往外走,李绮节牵着姐妹俩的手,跟在婶婶周氏后面,装乖巧文静。
孟云晖低头走在母亲五娘子身边,胳膊底下还夹着皮球。
李九冬生怕孟云晖把皮球带走,踮起脚跟,伸手去够皮球上的彩绸带子,嘟着嘴巴道:“孟四哥,还我。“
孟云晖一拍脑袋,歉然一笑,把皮球塞进李九冬怀里。
李昭节忽然劈手夺过皮球,拔腿就跑。
李九冬愣了半天,气得面色涨红,一叉腰:“李昭节!“
气鼓鼓地跟了上去。
李绮节摇头失笑,姐妹俩一天十二个时辰,除了睡觉、吃饭的时候,其他时间就是在争吵、和好、打架、哭闹、和好之间循环往复,也亏她们俩精力无限,能一直这么折腾。
耳边忽然响起一声问询:“三娘喜欢听戏吗?“
声音非常清晰,孟云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站到她身旁,和她离得只有几步远。
李绮节心下有些诧异,不动声色退开半步:“什么戏?我只爱听渔鼓戏。“
渔鼓戏是潭州府本地的传统表演方式,开演的时候,艺人竖抱竹筒制成的渔鼓,拍击猪皮、膀胱膜或是羊皮制成的鼓面,边说边唱,唱词大多取材自民间的英雄故事、神话怪谈、传奇。
渔鼓戏唱腔优美,活泼生动,乡土气息浓郁,主要是唱词简单口语化,非常通俗易懂,很符合李绮节这种外来人士的口味。
孟云晖怔了一下,抬眼看向李绮节,面露疑惑之色。
李绮节莫名其妙,大大方方任孟云晖打量,我就喜欢看俗气的渔鼓戏,咋了?
孟云晖摸摸鼻尖,避开李绮节的眼神:“三娘什么时候会说官话了?“
李绮节一时哑然,这才发现,孟云晖是用官话问的,她答的,也是官话。
原来他是奇怪她说话的口音,而不是鄙视她的审美爱好。
她笑了笑,道:“四哥的官话是在武昌府学的?“
孟云晖点点头,看李绮节似乎没有回答的意思,也没接着问,自己岔开话道:“今天是中秋,金家请戏班连唱三天夜戏,三娘去看吗?“
孟云晖说的金家就是瑶江县首富金家,他家祖上不是潭州府本地人,是几十年前迁移到潭州府的外姓之一。金家发达以后,想融入本地的世家圈子,赢得本地人的拥护,每年中秋节都会自掏腰包请戏班子到镇上唱戏。届时镇上分外热闹,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摇着小船去镇上听戏,连县城里的人家也不例外。
戏班子是草台班子,三教九流都有,说书、变戏法、渔鼓戏、唱小曲、南戏、北戏,样样都能来两出,老百姓们爱看什么就演什么,从不端架子,在民间很受欢迎。看戏是瑶江县人茶余饭后最热衷的消遣方式。
李绮节摇摇头:“夜里江风大,我要留在家里陪伯娘祭月。“
孟云晖徐徐吐出一口气,笑了笑,“原来如此。“
像是松了口气似的,加快脚步跟上周氏和五娘子,没再找李绮节说话。
徒留李绮节一头雾水:秀才公,您啥意思?
正自疑惑,宝鹊忽然从前门跑进来,面色惶急:“太太,张大少奶奶来了!“
周氏脸上一僵,扭着二蓝色手绢直咬牙:李乙和李子
请下载app访问,点击下载app
转码声明: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,仅作介绍宣传,请您支持正版
来源:xszww2